摘要:
反家暴法实施以来,社会各界为推动法律的落实、改善家暴当事人处境做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其中民间反家暴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间有哪些个人和组织在行动,ta们分别做了哪些实事?报告《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民间作用篇》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正式实施,距今已有五年整。中国民间力量长期不懈地推动和参与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及法律的贯彻落实,五年来,民间力量在反家暴工作的参与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推进。民间的反家暴力量在继续生长并不断探索着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反家暴法对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民间力量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角色,特别是家暴预防、制止和直接提供服务的功能,都有突出和直接的规定。此外,很多未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群体(如线下志愿者、网络社区和一些工商注册的机构,本文将它们统称为“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或“民间公益”),也共同成为反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
一个可圈可点的例证就是:寥寥5-8家妇女民间公益的网站和自媒体五年间所发布的反家暴信息总量,和全国及31个省级妇联网站发布的信息总量相当。此外,还有众多的普通公众则以个体的身份,作为积极的旁观者,在落实反家暴法、为受家暴影响的当事人提供支持、推进责任机构履行职责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倡导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实现反家暴法的立法宗旨、反映法律实施之后各方面的进展、呈现相关群体特别是受家暴影响者的需求,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从2017年开始,连续发布反家暴法实施情况的系列监测报告。2021年3月1日起,为平发布一组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分专题概述五年来追踪反家暴法落地的进展和经验、挑战和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为2021年12月5日发布的《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民间作用篇》概述。报告基于公开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包括数千条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微博/公号报道的信息,撰写者对民间反家暴组织与个人的访谈和座谈,以及为平妇女支持热线的直接服务的实践经历。所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都始自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实施之日,截至2021年2月28日,覆盖5年时间,信息来自5大新闻网站、12个国家级责任单位、省级妇联的网站,以及5-8家民间反家暴公益信息平台。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本报告的数据和信息绝大多数仍为不完全统计,许多关键数据因官方信息披露不足、民间力量有所不及而无法得到全貌。
本报告尝试描绘《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间反家暴工作的民间叙事,所使用的信息大部分基于媒体对民间力量的报道、民间机构官方或个人公开发布的信息,并辅之以有13位民间力量代表参与的线上访谈的资料。这里所涵盖的民间力量既包括在民政、工商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也包括尚未完成注册或以网络、虚拟社区的形式存在的组织或个人。
对于民间机构反家暴工作内容,本报告按照公众教育和传播、服务和个案救助、能力建设与培训、政策倡导,以及调研与工具开发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公众教育和传播
(1)机构为主体的线上传播:借助新的媒体平台
公众教育是指面向公众发布和传播反家暴相关理念和知识。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固有的“打孩子天经地义”、“家暴是家务事”的观念,同时向受暴者传递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知识、向施暴者传递“对家暴零容忍”的态度,从而消除暴力文化和暴力行为。
公众教育一直在反家暴中担任重要角色,也呼应着反家暴法所提到的社会组织提供“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等服务”的规定。民间力量注重发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潜力,广泛开展线上反家暴公众教育,并利用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为形式。根据为平五周年系列监测报告中第一篇《反家暴信息数量降中微升,三分之二由妇女机构发布》统计,在五年的时间里,报告所监测的不同类型机构中,“公益机构/公益媒体平台数量最少,甚至逐年递减,由最初的8家,减少至5家,但是他们发布的信息数量却很多,而且在每年反家暴信息总量中的占比逐渐增大。
”民间力量始终是反家暴信息发布的主力、民间信息平台传播力度最大。一些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将公共教育和传播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很多机构开始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通过结合热点事件发布短评,在抖音上制作短视频等形式,扩大亲密关系暴力议题的关注量。
(2)志愿者鹊起,并打破线上线下界限
自媒体和社交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事人曝光施暴行为、向社会求助并引发公众讨论的平台,也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反家暴主体及行动。如自媒体公众号“硝美丽”自2018年8月18日设立以来,共发布了约22篇和家暴相关的推送,专栏播客“有点田园”分享了两篇和反家暴一线志愿者的对话节目《申请家暴保护令可能遭遇什么?》、《反家暴专线接待员:每天教人抱井,没人成功拿到过告诫书》,可以让听众直观感受家暴受害者的经历。更可贵的是,很多内容带有对普通公众参与的鼓励,如《你想让谁受到反家暴教育?我们代寄独家手册给TA!》发起了代寄反家暴资料的活动;《悼念拉姆头七,比起互联网的遗忘,我们更怕公共部门的遗忘》,悼念因家暴烧伤致死的拉姆;在《为方洋洋签个名吧,拜托了》里,呼吁大家关注被夫家虐待致死的山东女子方洋洋,并征集了上万个签名督促法院公正审判。这些传播都打破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使更多普通公众有机会参与反家暴的发声。
在新浪微博上也涌现了一批以家庭暴力为创作主题的博主。如:“反家暴公益科普小组”、“反家暴女子格斗”、“天天爱消除家暴bot”,记录和转发网络公开的家暴事件并进行科普。还有一些博主在李星星案中倡议为性侵害未成年人刑法增设“利用权势性侵罪”,征集到4万人签名。还有更多的个体或志愿小组自发开展研究和传播,比如有匿名志愿者团队开发了论坛,在其中收录性别暴力事件的新闻,由网友自发投稿,持续更新,至今已收录报道数百篇……这些由个体自发进行的活动代表着普通公众对反家暴议题的关注和热情。
案例: “反家暴小疫苗”:从线上到线下
2020年2月,在全国因新冠疫情爆发而居家封锁的时候,住在湖北的微博用户猪西西多次听到邻居在家里打骂自己的孩子,于是给邻居写了一封信,塞进对方家的防盗门里,在信中请邻居不要再打小孩,友好沟通,并引用反家暴法具体条文提醒邻居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以及提醒儿童受到家暴可以打110或12338求助。之后,猪西西和朋友们把“塞信”的过程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
这促使她和朋友郭晶等关注到了疫情期间的家庭暴力问题,于是她们发起了“反家暴小疫苗”活动,号召封锁在家的人们做积极的旁观者,封锁中守护彼此——“如果看到、听到家暴,及时进行劝阻,或者向公安机关、社区或妇联举报”,“将《给邻居的反家暴倡议书》打印或手抄出来,贴在所在小区的楼道、电梯间,或其它任何醒目的地方”。普通人可以不受地点和条件限制来参与,拍照、发微博、和转发相关信息加入话题。据报道,“反家暴小疫苗”倡议活动上线七天就有上千人加入,超过50位参与者把《给邻居的反家暴倡议书》张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四川攀枝花、河南洛阳等23个城市的社区里。
郭晶补充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微博上也收到了一些投稿,发现很多人有培训需求,就联系了一线工作者冯媛、林爽,做了三、四期针对不同人的线上工作坊,帮助大家学习如何支持受害者。参与培训的很多人都是‘反家暴小疫苗’活动的参与者。”
(3)关注基层:重视进入社区
反家暴的线下公众教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发放和展览宣传资料,以及戏剧演出等,能够面对面地影响受众和参与者。如:云南高校性别平等促进小组通过文字记录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的真实状况后,以明信片派发的形式呼吁更多人关注该问题。
再如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是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公益机构,主要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在打工者聚居地区设立活动中心,因而他们的反家暴倡导主要围绕社区展开。木兰花开负责人丽霞介绍说:“我们会组织社区里的一些骨干的姐妹和社区爸爸学习,带着他们去读一些资料,一起讨论,也鼓励他们去传播。这些姐妹回到老家之后就根据自己的人际关系,去当地社区服务中心、学校,或者亲戚朋友的村子贴一些宣传单。她们反馈,只要一贴宣传单就能得到一些反响。还有姐妹在学校里带着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传递反家暴的理念。我们通过一点一滴地支持我们的骨干妇女,再通过她们去支持农村妇女。”
此外还有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针对外来务工女性开展普法培训、陕西仁爱儿童救助中心为6-15岁乡村进城务工流动儿童开展了八次儿童保护小课堂。
一些民间机构还承办了国家机构和妇联组织的公益宣传和信息传播。如: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2019年举办了社区宣传活动8场,累计参与约1600人次;承办了龙华区政法委和妇联的宣传工作,在四条地铁车厢投放反家暴宣传视频、在六个地铁站点投放广告灯箱;2017年承办了宝安区妇联和社工委的项目,进行了8场名为《我们的故事:家也伤人》的维权剧场巡回表演。
服务与个案救助
由民间力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咨询、个案援助、紧急资金救助,还有极少机构能够提供庇护。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法律、心理和社会工作。通过公开查询和民间伙伴提供的信息,不完全统计如下:
(1)更多机构开展综合服务
民间力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受暴妇女和儿童,少有机构能够兼顾施暴者干预。大多数从受暴者需求出发,提供综合性服务。
近年来,长沙市开福区鑫晨婚姻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其“反家暴多机构合作”机制的工作特色,被誉为社工家庭服务的“开福模式”,吸引了国家、湖南省内外相关领导单位前来考察调研。“反家暴多机构合作”机制,指由社工、妇工和义工以及公、检、法、律师参与的反家暴专家团队,以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手法,常态有效地干预家暴。
再如云南明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自2012年起以社工手法开展家庭暴力防治与干预一站式服务,从家暴受害者援助到施暴者矫治、家暴目睹儿童关怀,从受暴妇女心理咨询、法律协助、安全庇护到受暴妇女互助支持团体、就业支持、生活规划。湖北监利市蓝天下的“万家无暴”项目通过与110报警平台联动,发现潜在的家庭暴力求助信息,主动提供服务,了解情况之后评估,按照他们的需求提供咨询指导、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或转介其他紧急救助。
原有的以法律或心理为专业的机构定位也逐步向综合性服务转型。如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从1992年起开设妇女热线接受家庭暴力受暴妇女的咨询电话,2004年开通了反家暴专线,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面对国内缺乏家庭暴力庇护机构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为受暴妇女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的模式——包括提供临时救助住所、帮助受害妇女介绍工作、为其孩子联系就读学校、陪同就医等,直至生活恢复正常。综合服务除了注重心理救助和专业辅导,还包括调动相关社会资源,积极挖掘受害人的潜力和支持系统,帮助她们勇敢面对家庭暴力,努力向家庭暴力说“不”。但据介绍,目前综合服务正面临缺乏后续资金资助的困境。
北京源众最初以法律援助为主,随着和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接触增加,逐渐发现受害人的需求和困境是多重的,服务内容逐渐从法律咨询和案件代理扩展到社会工作的心理支持、紧急生活救助,也包括医疗和庇护等,逐步提供以法律援助为中心的综合性支持服务,援助对象来源也从机构热线扩展到有十分之一来自各机构的转介。
在上海还有一个由16人组成的志愿者小组,成员包括学习性别研究的学生以及媒体、律师、社工从业者,小组从2019年初开始为上海本地的家暴受害者提供综合性的个案援助,对每个个案的跟进和投入从几个月到两年不等,直到求助者认为自己可以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目前为止服务了将近三十人。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在中国是男性参与反家暴的象征。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在全国各地有2363名志愿者,包括心理咨询师、中小学教师、社会工作师、大学生,以及其它各行各业人士,在30多个城市建有地方服务站,在西北三省建有家庭暴力当事人辅导中心。此外,白丝带还设有终止性别暴力男性公益热线(4000110391)以及家庭暴力当事人成长小组。
(2)多部门合作情况
多部门合作是在国内外反家暴服务中得到验证的有效的干预方式,因为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家暴受害者所面临的需求是综合性的,需要调动的资源也是跨部门的,尤其是需要触动更多公权力部门(如公安、民政、法院等部门的参与)。
在社会组织推动的多部门合作中,比较突出的包括湖北监利市蓝天下的万家无暴项目、陕西省妇女研究会和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蓝天下实践了“妇联+公安+社会组织+X”的联动工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妇联购买服务和负责与政府机关协调,公安分享警情、及时出警并依法处置、提供伤情鉴定,社会组织收集信息、回访、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X可以是由法院、民政等部门为受害者提供庇护,目前“万家无暴”的模式已经在湖北、内蒙、湖南的15个县市区复制推广。
但总体而言,这些多部门合作的有效推进中离不开有关部门(如妇联)的主导作用,仍然在推广和复制中缺乏更有效的机制,持续和稳定性也面临考验。
(3)不约而同的积极旁观者:公共舆论凝聚个体的力量
积极的旁观者,不同于普通的“吃瓜群众”。民间力量的一个新发展是受暴者通过网络或社交媒体传递或曝光求助信息,积极的旁观者与之联结起来,协力提供志愿服务或舆论支持,促成积极的改变。
如2020年11月21日,针对山东女性方洋洋遭夫家虐待、伤害致死一案,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发起联署,呼吁山东禹城法院公正审理案件,最终收到联署信息共45215份,促成了方洋洋案的重新开庭审理。
再如,2020年2月疫情期间,深圳一名女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被男友殴打和威胁,报警后调解员却冷漠推诿,并指责她:“你这样会毁了人家”。她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从被打到逃离后报警、到医院开证明后再次前往派出所,以及第三次前往派出所的曲折过程,并附上了关键性的录音。她的经历激起了网友广泛的同情,人们不仅谴责施暴者,也对调解员处置不力予以批评,在舆论压力下,派出所迅速反应,对施暴者依法做出了行政处罚,对于调解员用语不规范的行为也表示了歉意。这位女网友在有法律依据、有可靠证据的前提下,通过社交媒体求助,最终获得了帮助和支持,也推动了有关部门在执法层面的改善。
能力建设与培训
民间力量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了反家暴的能力建设和培训。
针对服务者的培训,有2018年11月-2020年2月,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设计了几期线上个案服务工作坊,台湾和大陆实务专家同堂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反家暴实务工作者了解和练习个案服务的多种理论和工具。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在2015至2019四年内共开展了40期围绕反家暴法的专业性培训,并设计了全国首个免费的系统性反家暴网络公开课程,在2020年开展了8场线上直播,进行性别议题及法律相关问题的讨论,累计观看人数973378人次。湖北省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自2015年以来培训警察25场、参与人数达3000多人次;培训妇联干部31场,4000多人次,举办广播讲座14场;培训律师、社工、志愿者17场,2000多人次。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深圳鹏星针对社区妇干、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开展“督导轮训”14场,服务120人次;面向一线工作者开展培训19场,累计约服务1000人次;《如何预防家庭暴力,减少伤害》系列线上微课6场,首发平台累计播放12000人次。
针对不同群体的服务培训还有:
1. 法律工作者: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近十次针对律师的反家暴培训,2020年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4场反性别暴力律师实务培训研讨会,提升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反性别暴力的社会性别意识、儿童权益意识、实操处理(应对)技能。
2. 性与性别少数社群:彩虹暴力终结所持续培养有能力针对性与性别少数社群的性别暴力提供服务的直接服务者。从2016年至2020年底,共举办47场能力建设工作坊,累计培训社工、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等814人次;组织9场全国性及区域性的性别暴力研讨会,并开展多场线上和线下LGBT社群培力活动。各种活动的参与者超过8万人次。
3.家庭暴力施暴人:白丝带针对这个人群开展心理辅导能力培训,截止至2020年9月,在宁夏银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陕西西安3座城市举办,主要对象是当地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
4. 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机构:很多民间组织在一线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受邀向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机构提供培训。如蓝天下负责人万飞给内蒙古2019年公安干警进行入职培训,首次将“警察如何干预家庭暴力”这一课列入培训课程。源众家庭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与连云港市妇联合作进行的“连云港市反家暴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受训人员包括当地近40名妇联工作人员、律师、社工、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妇研会为西安市人民调解员举报反家暴能力建设工作坊。
政策倡导
完善反家暴相关法律和政策是民间力量长期努力的一个工作目标。
(1)坚持发挥对政策的影响
根据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在2018年针对反家暴社会组织的调查,在73 家样本机构中,有70%的机构都能够就反家暴内容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建议,发挥对政策的影响,可见反家暴民间力量对倡导的关注。
以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为例,2018年以来,北京为平和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北京源众等机构,先后为山东、湖北、陕西、湖南、贵州、内蒙、云南的省区一级地方法规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2018年11月-2020年1月间,前后几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北京为平联合法律、社工、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者和志愿者,就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人身权利等分编中直接、间接涉及反家暴的条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2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两项法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际,为平和千千律师事务所合作,就关于家庭暴力受害人法律援助、受家庭暴力影响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内容提出修改建议,并向公众倡导联名提交,最终征集780余名机构和个人签名,法律援助法最终正式发布时增加了“家庭暴力受害人作为法律援助对象”等内容。
除此之外,2020年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基于以往工作经验,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尽快制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建议》。北京尚衡(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的王玉琳和塔拉律师,同时也是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志愿律师网络的核心成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反家庭暴力条例》的地方条例时,作为专家参与了征求意见,最终将基于民间力量的倡导意见带到立法讨论过程中,在条例的适用范围相关规定中除了“家庭成员”、“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共同生活的人”之外,增加了“曾有配偶和同居关系的人”,这意味着分手暴力纳入了反家暴条例的涵盖范围。在疫情期间,两位律师实际地帮助遭遇分手暴力的受害者申请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地方层面做了突破性的实践探索。
陕西省妇女研究会基于在实践中发现的需求,在陕西省制定《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时,参与到省级立法过程,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一定要实际发生暴力后才能申请,最终在办法成文中特别地增加和强调了“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以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为前提”,从而加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对于具有潜在家暴风险的人的保护。
(2)幸存者成为行动者,提供救济、倡导政策改变
在政策倡导中出现了幸存者成为行动者,提供救济、倡导政策改变。如前文中女网友因遭遇男朋友家暴,经历了报警、遭警方调解员推诿、网络维权、得到警方通报并致歉,此后在微博上开始做女性权益的倡导,整合在微博上呼吁维权的博主信息;再如“紫丝带妈妈的爱”社群,从个体求助走向社群互助,最终走向呼吁政策改变。
案例: “紫丝带妈妈的爱”,从幸存者到倡导者
“紫丝带妈妈的爱”的成员大部分为女性,曾在婚内遭受家暴,离婚时又被另一方抢夺匿藏孩子,剥夺孩子的亲情权。因为部分法院判决时会考虑执行的难度、或不改变孩子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将孩子判给藏匿方,对母亲探视权的执行又难以保障,致使很多母亲的探视权和子女抚养权得不到法律保护,也使孩子在暴力抢夺过程中受到心理和身体双重伤害。
有这样相同经历的妈妈们逐渐相互结识、互助,从2016年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呼吁立法,严惩藏匿孩子行为;呼吁对拒不执行者入刑,保护离异家庭儿童的亲情权,从幸存者到参与推动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不断采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调研与工具开发
基于服务对象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基于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开发工具也是民间力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很多研究报告着重于对反家暴法落实情况的追踪监测,体现了民间力量的监督倡导功能。
在描述需求、引导资源方面,有云南高校性别平等促进小组2019年针对云南大学生进行了亲密关系暴力研究,调查了708名大学生,了解到云南高校中大学生的性别暴力十分普遍,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大学生未受到关系识别、抵制亲密关系暴力的指导,导致这一问题一直处于隐蔽的状态中;北京同志中心2017年发布《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描述了跨性别群体遭遇家庭暴力的情况;深圳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对某区家庭暴力现状、全市儿童受暴状况开展了调研;2020年2月湖北省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发布数据报告《家暴都是谁打谁?》,对施暴者特征进行描述,在疫情期间对家暴求助情况上升的统计成为反映疫情期间家庭暴力情况的关键,提醒公众关注疫情期间的家庭暴力问题;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2018年发布《反家暴社会组织现状和需求调查》,首次对反家暴社会组织的状况进行描述,对发展需求进行了呈现。
在实践经验总结和工具开发方面,有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总结以往服务案例,经过当事人签署知情同意、并对信息做过处理后,在2018年出版了《红枫妇女热线案例集》;2020年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与橙雨伞公益合作推出了《2020反性别暴力律师实务手册》;彩虹暴力终结所2020年发布《彩虹暴力终结所工作模式探讨》;思盟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中智关爱通中智职业心理健康中心和亚洲基金会合作,从2018年开始开发“应对家暴对工作场所影响的工具包”,为用人单位设计并采取家暴防治行动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引。2019年,该工具开始在一定范围内试用。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撰写的《疫情期间家庭暴力受害人求助咨询解答指南》中清晰呈现了热线咨询的处理流程。
在为受害者当事人所开发的工具中,包括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2016年编著《反家庭暴力法实用问答及典型案例》,北京为平在2019年开发的《遭遇家庭暴力,您有这20项权利可以行使》,以及新浪微博账号“Bridge”公益团队,总结了疫情期间家庭暴力指南,这些指南都清晰简明、易于普通受众操作。
针对反家庭暴力法落实情况的监测研究包括: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自反家暴法正式实施之后,逐年对反家暴法实施情况的媒体信息的进行汇总和统计,已经先后于2017年3月1日、11月28日、2018年3月6日、2019年3月、2020年4月和2021年3月发布系列监测报告,其中对涉家暴命案报道实施的监测发现媒体上“平均每五天至少有三名妇女因家庭暴力致死”,引发了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2017年华南婚姻家事律师团队和广州市和合家事中心合作发布《从近千份判决看反家暴法实施一周年的司法实践——兼谈受家暴女性的维权情况》, 2018年3月和2020年3月,广州的五美律师团队分别发布了以全国范围内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情况为内容《反家暴大数据|10分钟看<反家暴法>实施2周年》和《大数据|反家暴法实施四周年,人身安全保护令赢了没有?》上海的反家暴志愿者自2016年3月起连续两年对上海市法院发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提出若干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于2020年3月和2021年3月分别发布。2021年3月北京千千发布《当家暴受害者走上法庭——2020年257份涉家暴离婚判决书研究》和北京源众发布《反家暴法实施5周年北京市涉家庭暴力案件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都对涉家暴案件的司法判决进行了统计,描述了司法实践中对反家暴法应用不足和家暴认定率的现实。
2020年9月,由民间妇女组成的“北京-可持续目标5”团队实施了“中国女性生存状况”网络调查,发现在预防和制止针对女性的家暴方面,高达89%的顺性别女性、84%的非常规性者和68%的顺性别男性认为现有的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措施还不足够有效。这些研究与报告都代表民间力量对反家暴法的落实和进一步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结:民间力量的潜力与困境
以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民间力量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进展和现状:在公众教育和传播中,以机构为主体的传播逐渐借助新的媒体平台,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形式诸如短视频、直播、热点事件快评的影响力,扩大对反家暴议题的关注和意识提升;由关注反家暴议题的个体在网络上进行的推送或倡议往往能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使更多普通公众有机会参与反家暴的公共发声中;传统线下公众教育与传播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发放和展览宣传资料也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在服务和个案救助方面,大多数机构可以从受暴者需求出发,从专业领域向强调提供综合性服务转变;多机构合作涌现出很好的案例和模式,其有效推进中离不开有关部门(如妇联)的主导作用,但在推广和复制中缺乏更有效的机制,持续和稳定性也面临考验;民间力量的一个新发展是受暴者通过网络或社交媒体传递或曝光求助信息,积极的旁观者联结起来,协力提供志愿服务或舆论支持,促进个体求助者境遇的改变。
在能力建设上,民间力量的反家暴能力建设和培训活动覆盖了不同群体,尤其是一些组织的专业性得到认可,可以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培训。
在政策倡导中,传统组织依靠过往的政策倡导路径发挥影响,也出现了幸存者成为行动者,提供救济、倡导政策改变。
基于服务对象需求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基于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开发工具也是民间力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很多研究报告着重于对反家暴法落实情况的追踪监测,体现了民间力量的监督倡导功能。
总体而言,民间力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们以公众教育和传播为主,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描述需求、辨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方案,提出政策建议,同时通过监测反家暴法的实施,促成政策完善、引导资源、改变公众认知,最终致力于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的改善。但它们的发展仍面临诸多约束和困难,在反家暴工作中的总体体量还较小,自身的发展也还面临着多重困境。
注:
1.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对反家暴法实施情况的历年监测报告,已经先后于2017年3月1日、11月28日、2018年3月6日、2019年3月、2020年4月陆续发布,2021年的五周年系列监测报告,也于2021年3月1日开始发布,详见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网站(www.equality-beijing.org)
2.阅读往期报告全文除访问为平网站(http://www.equality-beijing.org)外,亦可发送邮件至为平邮箱equality-cn@hotmail.com.
3.15117905157的号码于2021年3月1日开始启用将以雅芳-为平妇女支持热线的新名字继续运营。得益于AVON雅芳(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热线得以更好地提供全年无休的服务。
点击下载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