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性别平等与生活| 高价彩礼背后,是女性地位的提高吗?
发布于 2017-07-14

编者按:近年来,关于高价彩礼的新闻报道一直层出不穷。在一些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婚嫁风俗的影响,有的家庭甚至认为彩礼代表着女性的“身价”。有人说要彩礼就是物化女性、将婚姻等同于金钱交易;还有人将彩礼解读成女性地位的代表,认为彩礼越高,女性的地位也就越高,你也这样认为吗?



高价彩礼到底是什么概念?下图是来自网络的全国彩礼地图。根据《南方周末》调查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四年来,彩礼上涨的区域里,西部地区涨幅显著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贫困山区涨幅高于城郊村,总体表现出“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的特点。长江流域如重庆市、武汉市等一些地区还存在结婚“零礼金”现象。




高价彩礼买来婚姻稳定性?


令人感觉遗憾的是,即使在现代社会,过时的婚恋观念依然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仍有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成了别家的人了,父母抚养了这么多年肯定要要捞回成本的



有的网友还说了,高价彩礼能买来婚姻的稳定性,就像是买房买车一样,大价钱花的肯定要更加珍惜,不敢轻易磕磕碰碰,所以婚姻的稳定性就来了。



原来婚姻被看成是可购买的商品,而结婚是一种消费行为。小编真是涨知识了。



像上面网友说的,婚姻是商品,结婚可不就成了拍卖会吗?以后婚庆公司可以和拍卖行合作,搞个聘礼竞价选亲、结婚一条龙服务。




显然,能否结婚,爱情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要看男方的经济实力能否够得上女方家对自己女儿的标价。男方得自求多福,要么有个家底丰厚的爸,要么有个精明会砍价的妈,不然会像下面这位网友丢了媳妇,没了孩子。



现实生活中上述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少数。很多农村男女在外务工,谈恋爱怀孕,但因女方父母对男方或对聘礼不满意而阻拦婚姻,最后被迫堕胎。可悲的是,因为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中的缺乏,堕胎被当作一种避孕手段,这种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在高价彩礼这个话题里,只有婚姻是商品吗?


No, no no。


有一些观点直接把女人当成是商品货物,而高价彩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等价交换。这种观念都不只是把女性当作家庭附庸了,而是直接不把女人当作人来看。


他们将女性看作是父母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打造出来的有价值的商品,在转手时怎么也得换个大价钱。生不出儿子就好好养闺女,以后卖出个好价钱,照样能养活自己后半生,实现“曲线救国”。



更有人想用高价彩礼买断女性的所有权。原来女性不用通过职业等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新时代的女性只需要彩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话糙理不糙。



看到这里表示不能再忍了,直男癌在这场讨论中终于直接上线了。彩礼竟然能和处女情结扯上关系,这逻辑、这观念简直神了




婚姻内外谁“收复”了女人的失地?


彩礼源自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纳征

 

在父权社会,女人结婚后就是婆家的人,一般很少再和娘家人联系,结婚后娘家损失人口,婆家增加人口,彩礼是男方家对女方家的一种经济补偿,部分地区也将彩礼称为“离娘钱”。农村地区索要高价彩礼,彩礼数目是基于自己因为生女儿所受的白眼,以及未来生活没人供养的“一口价”。

 

从来源看,彩礼是父权社会的产物,彩礼代表身价,它是一种标价,彩礼高了代表着对一个女性的标价高了,因此彩礼高了等于女性地位的提高这一理论是不成立的。彩礼的本质是将女性商品化,彩礼背后社会含义是,女人是家庭的附庸,彩礼割离了女性除家庭以外的价值。

 

在“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桎梏下,女性的价值被限定在家里,因此生女儿是不能为家族带来经济利益的,只有在嫁女儿时,获得彩礼才能为家族增加收益,以补偿娘家生、养女儿的投入

 

但为何封建社会“补贴娘家”的观念依然存在于我国现在的农村?这其实和现行的土地分配制度挂钩。

 

虽然我国《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发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但农村通行的一般做法是妇女出嫁后,由嫁入地村庄另行分配土地,而嫁出地的土地则在调整期内由村庄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


因此,娘家会因此失去土地。而如果是农业户口嫁非农户口,娘家也会彻底失去女儿这份土地的使用权利。因此彩礼被看作是对女方家庭失去土地的经济补偿。

 

但经常被忽视的是,女性本身在婚嫁过程中也失去了土地。比如在结婚后,由于土地调整时间的差异,或是嫁入地村庄不一定会有机动田,因此女性就会面临无地的困境。而嫁入非农户口的家庭,则直接意味着女性失去了原有的土地。

 

所以,从现行的土地使用角度来看,彩礼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巩固男性地位,维护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因此,即使一些省份县市推出遏制农村高价彩礼风而制定的“限价令”,给彩礼设置上限,但其实治标不治本


应看清高价彩礼背后的本质,仍旧是农村女性地位低下。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认为既然“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性无法长久性地为嫁出地村庄做出贡献,还会将资源转移到嫁入地村庄,因而会选择主动、预期地排斥妇女的权益,这和农村女性地位依旧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而,关于农村彩礼观念的改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女性的地位,解决贫困,解决女性土地资源问题。 



“重女轻男”之下,她们依然被伤害


时至今日,中国农村仍存在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保守估计,中国未来30年将有大约3000万男人娶不到媳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

 

根据调查显示,有的县男女比例甚至达到2:1


农村男女比例失调,一方面源自长期以来的“重男轻女”思想。另一方面,农村的女性是净流出的,农村女性嫁到镇里、县里或更高级别的城市等,造成农村女少男多的状况,即适婚女性供给不足。

 

男多女少、贫穷,形成一个彩礼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越贫穷彩礼越多,彩礼越多越加剧贫困。

 

根据《中国青年报》年初一则报道,河南的一个村庄,一年娶了40多个媳妇,远远多于周边村庄。原因是提高了彩礼价格,周围村庄都给10万元,这个村给12万元。周围村庄的人抱怨归抱怨,但也只得跟着把彩礼抬高。

 


彩礼过高,导致很多农村家庭讨不上媳妇。结婚只能根据彩礼标准,选择“相对便宜”的媳妇。婚姻真真成了买卖,女人在现实生活中被当做商品来标价。


高价彩礼带出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些农村开始流行“女儿多了是财,儿子多了是灾”的说法,把女儿当做摇钱树。这人不禁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女性?

 

在很多地方,彩礼这一风俗早已变成,单方面让男方出彩礼,女方家长不陪嫁,还要把男方的彩礼据为己有,通常最终是用来给女方的兄弟结婚使用。在华南农村,彩礼又称为“奶浆钱”,是归女方父母的,有人直接称这是“卖女儿的钱”。

 

在农村的婚嫁市场,最受欢迎的男方家庭是“一儿一女”,即男孩有个姐姐或妹妹,因为女儿嫁出去了,也依然会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但并不继承家产,这样才有姑娘乐意嫁过来。家里只有两个男孩,女方根本不来见,嫌"负担重"。


只有一个男孩也不行。当一个家庭没有姐妹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也会被认为负担重。 这也变相解释了普遍存在的堕胎男婴现象。根据凤凰网对河南某县城一家私立医院采访调查,在该医院保守统计,一年引产男孩超过一百个。2016年3月1号到6号,共引产6个男胎,均是已生育一个男孩的年轻女性。

 

即使这样的“重女轻男”,背后体现的依然是女性地位的低下。将女儿视为赚钱的工具,用女儿来换更多彩礼,填补家用,供儿子结婚。女性主体依然是被利用的群体。

 

高价彩礼是直接将女性标价,忽略女性其他的价值。女性主体在高价彩礼结果下,依然是被利用的群体。高价彩礼从来都不是代表着女性群体地位的提高,相反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削弱女性,巩固着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权威。

 

 作者:SIYU,编辑:枣枣

来源:女权之声

back

Copyright © 2003-2016 北京为平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735 京ICP备10036258